北京逐步调整91家市场 动物园批发市场将挨户做工作
发布时间:2014-1-18    作者:李翠霞
 西城发布
      昨天,北京市人大代表、西城区区长王少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动批”调整为契机,西城区全面启动业态产业调整升级,全区91家市场将全面实现转、撤、调、升,市场外迁的地区要充分考虑业态的对接,比如家具企业可迁到香河、箱包到白沟、服装到保定等等。
      人口问题
      户籍流动人口双增长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尤其突出。到底中心城区的人口疏解目标是多少?王少峰表示,目前西城区的户籍人口120多万,这个数字是显示出了增长趋势。王少峰分析了人口增长的几个原因:一个是西城区中央市属机构多,这些单位一旦招人可能就涉及落户问题。第二个原因是西城居民即便在外区买房子,或者疏解到别的城区,但是户口还在西城。
      除了户籍人口的增长,西城区的流动常住人口也在增长。王少峰介绍,比如中心城区的老房子,儿女长大离开,原来的房子空着,老人们就租给外来人口,“但是我们不用担心这些人口的增长,因为房子是有限的,基本是常数”。王少峰介绍,截至去年11月底,西城区流动人口常住半年以上的约34万人。加上实际户籍居住的120万人,西城人口总量约150万,相比前几年的数据显示人口稳中有增的态势。
      王少峰表示,中心城区的人口问题,将依靠业态调整、出租房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逐步实现流动人口下降,并最终实现人口总量相对稳定。
      产业调整
      关闭动批将逐户商量
      王少峰介绍,目前,西城区注册各类商品交易市场91个,其中近20%是小商品批发市场,经营面积61.34万平方米,设置摊位24827个,经营商户22844户;年交易额65.75亿元,年纳税额1.53亿元。
      王少峰表示,经过多年的调整,已经关闭了5家,最近一个月,西城区又关闭了两家市场,一个是已经被收购的万隆市场,位于白纸坊街道,几百家商户,16000多平方米。另外一个叫定陶市场,这个市场占据了胡同,沿街全部租赁给卖菜的商户,成立了一个三合一的市场,几次老百姓写举报信。此次,西城区下决心彻底解决,预计本月17日到21日市场就彻底关闭了。
      王少峰表示,剩余的84家市场的总体关停时间没有时间表,但总的趋势是都将逐步实现“转撤调升”。
      “都在问我批发市场搬迁时间表的问题,时间表有吗?有!”王少峰表示,这需要调查研究,“我们要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个市场一个市场地谈,一个商户一个商户地商量。市场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没有具体的时间节点。”
      □对话·王少峰[yao_page]
      河北多地将承接北京批发市场
      京华时报:为何考虑启动动批转迁这样的业态调整思路?
      王少峰:原因很多,目前市委、市政府将调整提升中心城区产业结构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提出要加强政策研究,加大服装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建材市场的调整力度。此外,2010年西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之后,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确定了新西城的功能定位,目前存在着一些与之不相称的业态,比如北展、马连道等地区的批发市场。
      在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中,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应该说,这些市场过去为繁荣商业、方便群众做出过积极贡献,但随着首都城市快速发展,与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日益不相适应,给城市交通、环境、安全带来许多管理上的问题,周边群众的意见也非常大。
      京华时报:“转撤调升”具体是什么样的调整思路?
      王少峰:“转移”,主要是在坚决遏制不符合中心城区发展的新生市场的同时,逐步引导批发业态转移出北京中心城区。“撤并”,主要是鼓励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对不符合安全生产规范、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不符合群众生活需要的业态逐步撤销合并。“调整”,主要是加强产业政策引导,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将服装批发零售等业态调整为订单销售、展览展示、电子商务等业态,形成服装业态时尚引领区,文化商务旅游、科技与民生产业的融合区,打破堆卖式服装批发单一模式,实现多元化经营。“升级”,主要是对相关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和重新定位,搭建服务平台,引入和培育服装设计、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等新型业态。
      京华时报:91个市场中涉及搬迁的,都准备迁到哪里?
      王少峰: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规划,比如说中心城区的服装业可以考虑保定,家具可以迁到香河,箱包批发等小商品可以放到白沟,但不会全部搬迁到河北。往哪里转移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市场意见、商户意见、产权方的意见,达成共识,有序地转移。对已经形成多年的市场群体,考虑搬迁时要把其中每个环节都考虑到,比如商户的居住问题,生活问题,配套服务问题。我们要在批发产业往外转移的过程中,做好新园区的配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