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手”合力助推义乌模式走向辉煌
发布时间:2014-12-30    作者:杨晨

      地处浙中山区的义乌,原本是贫穷的农业小县,经过30多年发展一跃成为全球小商品市场集散地,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全球小商品价格的波动,可谓一个经济奇迹。这个奇迹与中国迅速崛起于世界东方一样,分外引人注目。

  义乌的发展,既有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政策红利,更源于当地人“鸡毛换糖”矢志不移勇于创业的精神。

  而归结义乌市场从弱到强、从“买全国卖全国”到“买全球卖全球”蜕变的经验,实际上就是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共同合力推动的结果。

  冲破旧有禁锢唯有改革创新才有出路

  十八大三中全会刚刚闭幕,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就争相报道义乌市推进义乌商事登记改革、5个月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2168户这一新闻,并通过专家解读的方式,对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寻找新的注脚。

  义乌的经验让人看到了改革的活力,看到了市场经济发展必须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义乌,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在谈话中都强调思想解放及政府角色转变的重要性。

  11月13日上午,记者在义乌商贸城历史陈列馆参观,在介绍义乌市场形成初期的一段文字下面,张贴着一张《集体经营副业证明》,这个证明上面写着“最好指示:抓革命促生产”字样。

  讲解员贾媛说,早在1974年,义乌市场就显雏形。但在上级明令禁止、取缔,而半合法的“敲糖换鸡毛”又需要市场存在的矛盾冲突之中,两个提篮叫卖、批零兼营的季节性市场在那个特殊年代悄然孕育。当时货郎必须持有政府颁发的《集体经营副业证明》才能出门经营,并且有限定的区域,一个月的经营额不能超过60元,否则就会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

  在展厅最显眼位置,有一幅巨大的货郎担照片。贾媛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货郎境遇有所改善,也取消了限定区域经营的条款,货郎可以跨区域经营,并可以到江西、福建等相邻省份去“鸡毛换糖”。这幅照片很珍贵,真实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历史。

  更让义乌人津津乐道的是,时任县委书记谢高华是从外县调任义乌的。在他还未到义乌任职前,曾有义乌货郎到他老家去“鸡毛换糖”,因错过了回家的最佳时机,春节就在他家过。他对义乌货郎背井离乡谋生的精神感动,当他到义乌就职后,就对农民自发的商业行为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

  1982年,义乌县委县政府破天荒地提出了“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自此有了义乌市场,最后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个商品批发市场。而在当时,很多地方还在打击投机倒把。

  “思维决定了出路,没有改革就没有义乌的今天”,在义乌7万多户商家眼中,不墨守成规、不循规蹈矩,敢于尝试,已经深入心中。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