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集宁国际皮革城的成功之路
发布时间:2014-12-22    作者:黄松

    开业不足2年,年销售额已达15亿元,并先后获得国家4A级景区、5星级皮革专业市场等多项殊荣,集宁国际皮革城如草原升起的一颗新星,获得业界极大关注。关注专业市场的繁荣表象,更要深入探寻皮革城的内生性动力和健康成长空间。

  顺势而为 兴建集宁皮城

  在谈到集宁国际皮革城的成功,总经理盖昌义一直强调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集宁地处三省交界,消费半径辽阔。皮革城以零售为主,同时也有批发业务,加上电商、外贸和旅游等方式,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消费市场,其辐射半径达1500公里。”集宁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和荼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更是我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是我国通往蒙古、俄罗斯、东欧的国际陆路口岸。集宁现正依托天津港,积极打造内陆港,成为承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作为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加之丰富优质的畜产品资源,集宁的皮毛交易长盛不衰。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市援建了集宁皮件厂,旗下的“熊猫”牌皮衣声名鹊起,产品远销欧美。在品牌企业的带动下,皮件经营户逐渐增多,1993年建成的皮件一条街是当时内蒙最大的皮件市场。商业街又带动了整个皮件产业的发展,城区周边出现了多个皮件加工村,目前集宁区有200余家皮革加工企业,熟练工人上万人。

  “羊身上有四宝,鄂尔多斯羊毛衫驰名世界,蒙牛、伊利的乳制品誉满华夏,内蒙的牛羊肉也是名声在外,唯一可惜的是这张皮没有做起来。”盖昌义不无感慨地说道,“我们做皮革城的目的就是要把羊皮扯起来、扯大。”集宁背靠丰富的畜牧资源,可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内蒙古年产皮张3500万张,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而集宁周边地区皮革产出量占内蒙古地区的30%,丰富优质的毛皮资源,是当地皮革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所在。

  盖总在谈到项目缘起时说,“我们最初只是想整合皮件一条街的商户,做个几百家的中型皮革城,但政府希望我们要做大、做好。”集宁的皮件产业有一定的基础,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近来更是呈现蓬勃生机。政府一直在谋划振兴皮件产业,只是缺少完整规划和执行队伍,而如今终于物色到合适人选,自然想要唱一台精彩大戏。

  在地缘优势、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政府重视、专业团队等多重利好因素下,要想谋划“小皮件、大产业”格局,发挥终端引领的商贸平台必不可少,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集宁国际皮革城此应运而生。

  逆流而上 延伸产业链条

  虽然天时与地利的先天优势尽显,但集宁国际皮革城的成功更多还是要归功于“人和”。项目前期调研时,团队多次赴多次海宁、辛集调研,“一是考察他们发展的历史必要过程和节点,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规避可能的失误和不完善的地方,一步到位。”科学规划与市场营销是集宁国际皮革城后来居上的成功所在。

  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皮草卖场,而是一个专业的皮草市场。“集宁国际皮革城自2012年开业以来一直以打造国际品牌、提升集宁皮革产业为目标。当初我们将皮件一条街的商户引进来的时候就给予他们最优惠的政策和最好的商铺,后期又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我们的宗旨就是千方百计就是让引进来的商户尽快赢利,如果说某个商户对我说:‘盖总,今天赚多少钱,卖了多少件衣服’,我最高兴”。

  商户体验之外,消费者体验更为重要,“单纯的专业市场运营模式单一,我们在走百货和专业市场结合的模式,通过举办营销活动吸引消费人群。”盖总更看重的是口碑传播,因为政策扶持、费用减免等因素,当地的皮革产品物美价廉。“我们一直强调‘贵族品质、平民价位’的消费引领。2万块钱可以在集宁买一件上好的貂皮大衣,而在北京却要花费4万块,而两件衣服却是同样的品牌,同样的款式,同样的品质。”盖总表示,“在2017京张高铁开通之后,我们要大力开拓北京市场,目前北京是重点宣传区域,未来要成为重点消费区域”。

  皮革服装类产品有很强的季节性,如何做到淡季不淡?答案就是旅游消费。开业两年来,集宁国际皮革城共接待购物旅游大巴8500余辆,接待游客170万人次。据分析,本省消费者以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为主,而外地人口以太原、大同、张家口为主。今年7月20号,集宁国际皮革城举办了草原夏日嘉年华活动,通过大型娱乐、购物、体验式消费来引领夏日消费高潮。事实上,集宁国际皮革城一直在做大型活动和促销,除行业活动外,2016年世界大学生攀岩锦标赛中国赛区预告赛、内蒙古第二届博客大赛等重大赛事也在皮革广场开幕,这些都极大提高了皮革城的知名度。

  居安思危方能基业长青,“许多皮革城建设不久就倒掉了,我们也一直在分析,到底哪些能做,哪些不行,为什么?”盖总最终得出结论,“最重要的是有产业基础的市场才能发展,市场要规模适中,要有政府的扶持,品牌的引领及培养,精准的市场营销,良好的口碑传播⋯⋯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既然将产业基础作为皮革城成功的首要因素,产业链条的完善自然成为未来发展的题中之义。“集宁原来的皮革产业比较零星,不成链条,我们现在通过市场引领加以重新整合,以销售带加工、以加工带制革、以制革带养殖,逆向延伸产业链条。”因此有了配套的集宁皮革产业园,一期项目已有10多家商户入住投入生产,也兴建了土牧尔台制革基地,至于上游的养殖,因为历史悠久,无须多虑。可以说,集宁皮革产业从养殖到制革,从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条已经初显雏形。

  志存高远 打造草原皮都

  重点建设集宁国际皮革城是打造“中国•集宁草原皮都”发展目标的重要一环,以市场为龙头,集宁要建立生产养殖、毛皮制革、生产加工、市场销售四位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四方联动,互为促进,形成产业发展“四步走”的发展策略,并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带动其他行业的协同发展。

  对于未来愿景,盖总有着长远打算,并从品牌培育、本土设计、模式创新谈了自己的考虑。集宁国际皮革城在招商的同时,积极引进外来品牌和加工企业,提升产品和消费档次的同时,学习借鉴打造集宁品牌。“人们一提到海宁,就会想到雪豹、兽王、三星等品牌,将来提到集宁的时候,也会想到诸如鹏亚、貂渔岛等品牌。我们在扶持原有品牌的同时,鼓励生产加工企业和销售商注册自己的品牌,通过十年的培育打造知名的地区品牌。”

  2014中国(内蒙古)皮革旅游工艺品、纪念品设计大赛刚刚落下帷幕,大赛征集到国内以及蒙古、俄罗斯的千余件作品。盖总也出席了颁奖仪式:“获奖作品本土特色浓郁,有很多的蒙元文化因素。看到这么多的优秀作品,我当时就决定,皮革城为所有参赛作品提供一年的免费展销。我想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实现作品从设计理念到市场价值的转变,毕竟作品需要对接市场平台才能找到实现价值的空间。”当然,他的目标不止于此,他希望通过挖掘本土元素,将皮革城打造为皮革工艺品、纪念品的展区及商贸集散地。

  谈到模式创新,盖总也是在合作、借鉴之后有感而发:“我们之前和红星美凯龙合作,将来也会学习他们的经营的模式。将第一批店打造好后,再做品牌输出和管理,在这方面海宁做得好,这也是我们今后要走的路子。一是把好的经验和团队派出去,协助别的专业市场改造升级,在自身实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也会考虑到其他地方开拓市场。二是把管理模式扩充到生产加工产业。皮革城的投资方天津鑫茂以做生产运营平台、中小企业孵化器为强项,做了十几个工业园。在培育皮革行业区域市场之时,也要做配套的工业园为其服务。当然,更长远的目标是将来上市,以更好地打造运营平台和销售平台。”

  如果说上市还在未来,许多转变已经在眼前。集宁国际皮革城解决了周边3000多人的直接就业,间接从业人员6000多人,在帮助百姓就业增收的同时,吸引更多人加入到皮革行业的生产加工、消费领域。

  所谓“善谋者胜、远谋者兴”,以高起点启航的集宁国际皮革城,是否能在转型升级进行时中的中国皮革产业树立一个新的坐标,让我们拭目以待!